城市治理研究

特约专访

  • 后郊区化与郊区治理的中国观察——尼古拉斯·菲尔普斯教授专访

    尼古拉斯·菲尔普斯;卢婷婷;

    <正>"政治、规划和观念意识这几个因素很重要,它们连接了郊区化和后郊区化。每个郊区社区都承载着自己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规划和政策来解决,这就是后郊区化。"卢婷婷:菲尔普斯教授,您好。您是一位地理学家,您的研究一直非常关注亚洲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尤其是经济地理和城市地理研究两个方向。从2007年起,您和吴缚龙教授就"中国城市后郊区化(post-suburbanisation)发展的治理"这一

    2018年01期 v.3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家庭生活问题与社会政策”专题讨论

  • 如何认识今天的家庭危机?——国家-家庭关系的视角

    陈映芳;

    <正>一、关于"家庭危机"今天我们这个圆桌会议的核心议题,是有关家庭的,包括家庭的权利,以及家庭关系和家庭生活的状况,家庭政策如何完善等。在2017年的秋冬季节,中国的城市,特别是几个超大城市,发生了一些社会事件。这些事件看似各有问题的症结所在,但它们同时让人们感受到了与家庭相关的焦虑。在这里,我想用"家庭危机"一词,来描述当今中国社会中家庭的实际状况,以及人们对于家庭生活安全的

    2018年01期 v.3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半城市化与农民工家庭的脆弱性问题

    熊易寒;

    <正>一、留守现象的体制根源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的研究也相对充分。然而,人们往往没有注意到,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问题都是派生性问题,而非原生性问题。以往的学术研究往往将农民工当作个体或群体(阶层)来研究,而忽视了农民工的"家庭属性"。从个体的角度研究农民工,关注的是他们的社会融入、收入不平等、维权等;

    2018年01期 v.3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提高生育率,需要政府和社会为女性提供育儿支持

    沈洋;蒋莱;

    <正>一、缺乏对育儿的政策支持是二胎生育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各地全面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的生育政策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放开二孩的生育政策,有助于延缓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步伐,缓解养老保障的压力,延长人口红利,抑制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态势,增强家庭的稳定和抵御风险的

    2018年01期 v.3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农村留守儿童阶层复制的健康资本机制

    杨帆;

    <正>中国在近几十年来的民工外出务工潮中,形成了人数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他们的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前一阵美国斯坦福大学罗斯高(Scott Douglas Rozelle)教授在一个演讲报告中,介绍了他们的调查所发现的一些问题,包括中国贫困农村地区儿童早期养育和营养缺失,部分孩子过早辍学等。他们的研究结论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中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关于这些问题,我在最近的调查中也有涉及,在此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研究和思考。

    2018年01期 v.3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居住身份与“家”的逻辑

    孙哲;

    <正>在2014年—2016年间,《寻找住处》(陈映芳、卫伟,2015)、《1990年代以来上海都市青年的"居家生活"》(下简称《居家生活》)(王晓明等,2016)和《居住的政治》(郭于华、沈原、陈鹏,2014)三项关于居住的研究相继发表。这三项研究主要针对大城市中"无家""居家"和"保家"三种"家"的阶段及相关群体的居住身份。这三项研究在内容上的连续性,有助于解释"家"在当代社会的逻辑,并提供了洞悉居住身份的视角。

    2018年01期 v.3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幼儿抚育:制度安排与亲职角色

    唐晓菁;

    <正>一个社会如何安排幼儿抚育,父职、母职的内涵是什么?这不仅取决于儿童观、亲子观以及性别文化,也受制于既定社会价值序列中对个人情感、需求以及生活议题的承认与否,及其相关的制度设定。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上不断出现对于"母亲缺席"的批判与对"女性回归家庭"的呼声。时至今日,在孩子的需求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时,母亲角色对于孩子、家庭及社会的道德、教育与心理学意义被不断地强调。然而,作为"人"的母亲自身经历了什么?她们的社会

    2018年01期 v.3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我们想要拯救的,是什么样的家庭?

    肖瑛;

    <正>一、神圣的家:一部电影引发的思考前不久,我在微信上贴了一张《寻梦环游记》的观影现场照片,并配了两个字:真好!不料,有多位学生朋友跟帖问:哭了吗?这是一个完全出乎我意料的问题。但我马上回过神来,同几位看过此电影的朋友做了交流,发现原来感动至哭竟是中国很多观众的共同表现。一部由美国迪士尼公司拍摄、以墨西哥民俗为底本、以儿童为观众的卡通片,居然在中国赚足了年轻观众的泪水,真是一个值得深思

    2018年01期 v.3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面向家庭的治理变革

    何艳玲;

    <正>最近我一直在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感触深刻。制度是具有生命力的:好的制度,可以打动人心,并且让我们产生共鸣;好的制度,会让人向善,并且引领未来。当看到这份文件的时候,我想它背后一定花费了很多人的心血。这不仅是一份严谨的有关社区发展治理的制度文本,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中国社区发展的大时代纪。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到社区治理,这个过程非常漫长。漫长到在一定程

    2018年01期 v.3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学术论文

  • 差序政府信任的动态变化:对城市治理的意义

    陈永国;樊佳慧;

    差序政府信任反映结构特征。以往研究表明在中国的确存在"央强地弱"的差序信任,但差序信任的地域分布、时间演化规律以及与城市治理之间的关系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于2011年、2012年和2015年三次对全国副省级以上36个城市5万多样本的差序信任调查结果,经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从当下看,中国"央强地弱"差序政府信任依然存在;第二,从历时看,中国差序政府信任的动态呈现削弱趋势;第三,从地域看,中国差序信任存在明显地区集群特点;第四,从模式看,差序信任是城市治理类型的重要解释变量。这些结论将有益于全面把握当下中国政府信任结构的动态性,进而科学洞悉我国政治心理动态演化特性,有利于有效面对和处理政府信任危机,从而为现行制度的运行和改革提供必要的预警和启示。

    2018年01期 v.3 64-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 “反城市主义”与城市人口调控的谱系

    赵益民;

    要理解城市人口调控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承认这个问题所包含的空间性,以及这种空间性具有的时间维度。借助福柯的谱系学方法,本文探索了意识形态中所包含的一种"反城市"观念,尤其是它与变动不居的城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之间错综复杂的时空关联,并由此发现"反城市主义"是一个复数的概念——它在我们的城市时代变得更加隐蔽、微妙,但却发挥着与以往相比更为突出的作用。在人口调控的过程中,城市空间和时间矛盾性地凝聚在这种具有自身历史和地理脉络的"反城市主义"观念之中;这一观念通过特定的空间图绘方式合理化特定的知识,并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权力机制,而人口调控就其本质而言只不过是新的社会—空间排序过程的一个基础环节。

    2018年01期 v.3 95-11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 信息技术与城市基层治理转型——基于广州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的分析

    肖棣文;

    日益完善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影响基层公共治理的关键力量。本研究聚焦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城市基层网格化管理实践,展示该过程中信息技术与治理参与者的互动,总结信息技术对城市基层公共治理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信息技术运用显著提升了行政效率,并强化了政府对城市社区的直接控制力。此外,信息技术具备高度可塑性和自我强化功能,对基层治理体系重构意义重大。它通过影响公共需求传递、处理方式,促进政府条块结构在基层的整合,重塑基层治理单位;同时,它增强了公众对基层政权提供的社会服务的依赖,给他们的公共参与方式带来改变。

    2018年01期 v.3 120-1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 国外城市更新研究述评:目标原则、因果机制与研究展望

    王艳;彭忠益;

    经济衰退、空间破败和社会变坏,促使城市更多地进行城市更新。由于城市更新的理念与实践起源于国外,因此国内城市更新的发展需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文献统计和内容分析法,对国外城市更新研究的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研究发现,"竞争性经济能力提升、包容性社会生态建设和适应性城市空间塑造"是国外城市更新的三大目标,在学者们看来,"领土资本、政策法规和利益相关者"是影响城市更新的主要因素,以目标实现为导向的客体评估和以过程优化为导向的主体评估是两类主要的城市更新评估方法。此外,学者发现城市更新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城市的弱势群体和规划子系统。未来城市更新的研究要在三个方面努力:加强影响城市更新因素的研究、重视定量方法在城市更新中的运用和深化城市更新中公平伦理的考量。

    2018年01期 v.3 139-15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学术评论

  • 时间、空间与中国“新”城市主义——评China,A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Urban

    唐敏;

    "中国的城市转型既是国内革命,也是世界历史事件。"当城市学者正在庆祝所谓的"中国城市模式"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时,本书不仅对这种盲目自信的态度敲响了警钟,同时为我们该如何定位自己以及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许多未来的可能性。为此,该书强调了历史地理学对于城市研究的重要性。编者强调的并非学科本身,而是认为历史地理的核心"空间与时间"可以成为一种认识论。事实上,所有检视中国城市不同年代城市空间的变革的文章均隐含地应用了时空框架。尽管书中文章叙事和论点丰富多彩,我们依然可以紧扣"全球与本土""物质与文化"和"治理与意识形态"这三层重点,来帮助读者反思"古"与"今"的辩证关系,从而寻求中国"新城市主义"的本质。

    2018年01期 v.3 154-16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学术动态

  • 2017全球城市论坛的学术报道综述——相信城市的力量

    熊竞;

    <正>2017年10月29日—30日,"世界城市日"主题活动之一的2017全球城市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出席本次论坛的有上海市政府、联合国人居署、世界银行、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的领导,以及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和高校师生等,共计300余人。论坛以"全球城市·精准治理"为主题,14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以及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的运用、城市环境治理、城市应急管理、城市群交通治理、城市治理与社会组织、城市群规划发展与治理等领域的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2018年01期 v.3 168-1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创新:经验与挑战”研讨会特邀嘉宾演讲综述

    宋锦洲;周俊;张冉;

    <正>2018年1月14日,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公共管理学院举办"‘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创新:经验与挑战’研讨会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多个社会组织、政府机构的共计80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从社会组织发展和社会治理创新的意义、社会组织管制政策变化、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等方面,对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和挑战进行了深入

    2018年01期 v.3 178-1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约稿启事

    <正>《城市治理研究》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新近主办的社会科学类学术性出版物,一年两卷,已于2017年5月出版首卷。《城市治理研究》的宗旨是:——"人的城市"愿景。在"人的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治理研究》致力于探讨如何建设"好的城市",即城市应是"市民"的家园,应能提供更好的"生活",应具有"公共性"建设,应促进社会融合。——"多元治理"理念。"治理"是社会积极参与下的多元主体互动,而城市治

    2018年01期 v.3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下载本期数据